• 新站东江企石放生点(新
  • <strong>辽宁哪里放生蝎子最好,</strong>
  • 北京放生螺蛳的功德和福

佛教修行
您的当前位置:善缘放生 > 佛教修行 >

超越烦恼:修行的终极目标与方法

2024-04-13 09:54

◎ 尊严

改变影响良知的不良情绪

影响良知的负面情绪是 "中线"。也就是说,它处于负面影响的中间位置,既不会太大,也不会太小。这种情绪只有两种:无耻和不耻。

我们经常把 "羞耻 "和 "耻辱 "合二为一,说某人 "不知羞耻"。什么叫 "羞耻 "和 "羞愧 "呢?在佛教中,这是两个概念。惭愧就是羞耻,内疚就是惭愧。与惭愧和内疚相反,没有惭愧,也没有内疚。

作为两个不同的概念,"惭愧 "是做了坏事而害怕公众的指责,而 "羞耻 "是做了坏事而害怕自己内心的痛苦。而 "无愧 "是指一个人做了坏事,不怕被社会批评。他不怕被人嘲笑、讽刺;而 "无耻 "就是失去了良知和自知。因此,前者是对社会舆论而言,后者是对自己内心而言。

在古代社会环境中,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个人的事,还要接受社会的监督。当你想做坏事时,心里就会警觉:"我不能做,如果我做了,别人就会说我坏话"。因此,你不敢做坏事,怕被别人指责。

当今有多少人在做坏事时有羞耻感?有多少人有羞耻感?甚至有人认为,做了坏事而不被发现,是很有技巧的。如果我们的社会发展到这种地步,道德的底线就要崩溃了。

一旦 "无耻"、"无愧 "的风气盛行,法律往往是解决不了问题的。法律只能惩罚那些做了坏事的人,只有良知才能保证心中没有做坏事的念头,才能从源头上遏制。因此,我们心中要怀有羞耻感。做了坏事,要想到会被全社会嘲笑,内心会不安。

我经常说,如果这个世界发生了地震,房子塌了可以修,衣服破了可以补,锅碗瓢盆坏了可以再买,但良心坏了,就很难得救了。因此,我希望每个人都能守住生命的最后一片绿洲--良心。用什么来守护?用羞耻。我们不仅要守望自己,更要努力耕耘,让所有人在我们的带领下,为全人类守望这片生命绿洲。

扭转惰性的坏情绪

大从之患 "是惰性的不良情绪,需要扭转。它与中烦恼和小烦恼形成鲜明对比。小烦恼容易察觉,中烦恼要通过思考才能觉察,而大烦恼则隐藏得更深。这样的不良情绪有八种--不信、懈怠、懒惰、昏沉、掉举、失念、不正知、散乱。

不信

今天的人们有信仰吗?他们信仰什么?我曾经说过,当今社会最流行的信仰是 "对金钱的信仰"。你说他没有信仰,可他什么都信,就是找不到真正的信仰。这种信仰的缺失很容易导致堕落。

在坐的各位,可能有的人有信仰,有的人没有信仰。我所说的信仰是广义的,不一定是宗教信仰。因此,在伴随而来的八大烦恼中,第一大烦恼就是失去信仰--"不信",这是一种带有惰性的不良情绪。

懈怠。

"懈怠",修行人们最害怕的情绪就是这种情绪。我对他说,"你要好好表现,修行!" 他回答说:"我好的时候会好的。他回答说:"等我老了!" 看来,修行的一切都与老人有关。他说:"老了就老了呗,老了就老了呗。"我说:"老了就老了呗。"他说:"老了就老了呗。"我说:"老了就老了呗。他还是不耐烦: "明天再说吧!" 你看,总是被惰性的力量牵着鼻子走。

惰性。

"惰 "就是懒惰、不思进取。正所谓 "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"。

昏沉

"昏 "是指人的精神状态昏暗、迷茫、不清晰。看看大街上,凡是两只眼睛半睁半闭的,一定属于这种状态。很多人背着一个包,拿着一杯水,在公园里转悠。你问他:"你在干什么?" 他回答:"只是走走"。再问他,"那你要去哪儿?" 他说 "我不知道" 这是一种昏睡状态。内心极度昏暗,没有目标和智慧。因此,对于自己的人生和未来,一定不要产生这种漫无目的的状态。

放下与扬起

"放下和提起 "意味着 "一心多用"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人在这里,心已经跑远了。一会儿想着北京、上海,一会儿想着法国、巴黎。这就是 "走神",心一直在走神。这样的情绪有多少呢?太多了。

失去思想

"失念 "就是失去正念。

知识不正确

"不正知 "指不能认识到所有现象的真实性。

散乱

最后一个是 "散",即 "一境多心"。当你在心中思考一件事时,一会儿认为它是对的,一会儿又认为它是错的;一会儿认为它是这样的,一会儿又认为它是那样的。

前八种情绪属于大烦恼,它们隐藏得很深,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心理活动。佛法告诉我们,这类烦恼的特点是堕落,需要扭转。修行就是要止住滑落,不要让自己堕落。因此,我们必须管理它们,扭转它们。

超越烦恼:修行的终极目标与方法

摘自宗性法师的开示


参考资料
上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