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法师 放生,圆因法师:普
  • 新站东江企石放生点(新
  • <strong>辽宁哪里放生蝎子最好,</strong>

佛法修行
您的当前位置:善缘放生 > 佛法修行 >

探索入中论的第九次课程第十八讲:掌握五种过患与八种对治的秘诀

2024-05-04 11:16

入中论》第九讲第十八讲: 止观正道的五个问题和八种对治方法 讲师: 上明下贤法师 上明下贤法师

主办单位:北京大学禅学会 北京大学禅学会

时间:2009年5月24日晚

地点:北京大学第二教学楼407室。

从这些止心的辅助工具中,我们可以进入正确的行动路线。

在正确的修行中,我们应首先关注五种过失,即使我们无法获得灭尽定的五种过失:

第一,懈怠;

第二,忘记老师的教诲。

我们忘记了关于正行修行的言教。

第三,沉没。

沉没,即过分散乱或掉举;

第四,不对症下药。

当我们的问题出现,需要像以前一样对治时,在应该对治的地方我们却没有实践对治。比如,当嗔恨心生起时,我们还在嗔恨,没有修习慈悲观,没有修习对治;

第五,事后。

比如,嗔恨心消除了,我们还在修慈悲观;贪嗔痴消除了,我们还在修不净观。事后调伏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,它总是会让你离清静的境界很远。

这些情况也有其自身的原因。

对教义的懈怠和遗忘会阻碍禅那的平等心。什么是 "平等心"?例如,刚才提到的修行由止观和观想组成,止观和观想这两种修行缺一不可,如果少了一种,就不叫 "等持";如果两种都没有,这种修行就叫 "等持 "修行。平等心 "是圆满的结果吗?不,"平等心 "是完美的结果。平等心 "和 "等持 "是禅那和小乘平衡修行的两个专门术语。等持是因,是修习禅那的原因;等持是果,是无需禅那而修习禅那的结果。这两个词并不特指果位,而是指事件,是对过程的具体评判:凡是属于修行过程中的止与观,都称为 "等持";凡是已经获得果位的,都称为 "等持"。因此,"等持 "是因,"等持 "是果。这样,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 "平等心 "和 "等持"。

等觉"、"三昧"、"三摩地 "等都是同一个词的不同译法。在《一切经音义》中有解释:

三摩地(Mogai ant. 或 samadhi(三摩地)。或 Samadhi。这两个词都是错的。这就是所谓的三昧。这是 "等持 "一词的翻译。等同。这是正确的做法。持心 意为持守一切功德。或曰正定。谓一境界,离诸邪乱。意思是远离一切邪恶和混乱)。

探索入中论的第九次课程第十八讲:掌握五种过患与八种对治的秘诀

摩诃般若波罗蜜经》卷 115 说,禅波罗蜜的修持要经过十个阶段:

"善男子。菩萨行禅波罗蜜。十法为首。第一是安住善法。第二是一心一境。第三是平等心。第四是正定。第五是禅定解脱。第六是定根。第七是定力。第八是坏烦恼和怨恨。第九圆满定聚。第十护法三昧。此为十种"。

进入正念之前的阶段称为 "等持"。"等持 "是 samapatti 的音译。达到止静(apatti)的过程称为 "等持",它是进入真正心境的准备阶段,也译作 "欲入心境"。

也译作 "欲入定"。在《一切经》中有解释:

三摩地(梵语,唐云 "定",或 "等持",初入定)。

三摩鉢底(梵语。谓由加行。降伏之力。至其位。身心得安)。

昏沉和掉举,是平等心正行的障碍。

不能对治和越过对治,增上等觉的障碍,增上生的障碍。

这五种过失需要从八个方面来对治。

第一,信心。就是信心,对正理的信心,对正法的信心,对自己修行的信心。

第二,欲。这个 "欲 "不是简单的欲望,而是对佛法的欲望,对佛法的渴望。

第三,勤奋。

第四,淡泊。当我们有了轻安之心,身心就会处于愉悦的状态,懈怠和忘我的修行就不会再发生。

第五和第六,正念和正知。正念和正知也能对治昏沉和忘失教法。

第七和第八,思与舍。不能的对治和过去世的对治,这里的对治是思惟,即寻找、思考;还有舍心。这两部分调整了不相应对治和后得对治。对于后一种对治,应使用舍心;对于不能对治,应使用思心。

以上是八种治疗方法。

虽然我们现在的修行模式可能无法做到面面俱到,但当我们进入正确的修行时,这些方法就是唯一的方法,没有什么可说的了,所以这是一个全面的概述。我们现在可能无法使用某个部分,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以后不能使用它。


参考资料